原来这就是抽动症,这五点请自查!

时间:2023-03-16 19:11:01 来源: 财讯网


“孩子总是眨眼睛,去看了眼科,医生却让去看心理科或者神经内科!”

阳阳妈妈发现,六岁的阳阳,近半年来总是眨眼,滴了眼药也没有用,如果上学或爸爸妈妈吵架他就会更加严重,伴随咳嗽、吐痰。妈妈以为是过敏,后被诊断为抽动症,妈妈不解,“我家孩子也不抽,这也是抽动症?”

只有抽才是抽动症吗?

抽动症,也称为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Tourette综合征,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类障碍。反复出现多个部位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性抽动。

大部分抽动症,都是以这些“小动作”开始。

抽动症40%~55%可有前驱症状,表现为某些感觉异常或难以形容的不适感。比如:

眨眼前的眼部灼烧感;

喷鼻前的鼻阻塞感和清嗓音;

发出呼噜声前的干燥感和咽喉痛;

扭动肩膀前的瘙痒感;

需要通过伸展颈部或点头才缓解的颈部肌肉紧张或痛性痉挛;

伸展手臂或腿才能缓解的肢体紧缩感。

抽动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临床上多以眨眼、吸鼻子、耸肩等面部的运动性抽动,或清嗓子、咳嗽、吐痰、打嗝等发声性抽动为首发症状。

因此,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的‘小动作’,却没有其他全身症状,家长就要小心抽动症了。尤其是5-10岁的学龄前、学龄期儿童。

当然,抽动症障碍的症状不仅限于此。还有些复杂性抽动症患儿会出现模仿别人的语言、动作,说脏话,表情紧张、触碰他人等,这些都是需要家长注意的。

为什么孩子会得抽动症?

抽动障碍的致病因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但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家长可以尽量避免相关情况的发生:

合并感染:如感冒、过敏、拉肚子等;

心理和精神:心理和情绪上喜欢追求完美;

家庭社会环境:不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或单亲家庭、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

压力环境:学习或父母严格、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

不良的生活习惯:沉溺手机、电脑游戏,不良的饮食习惯,喜欢兴奋类饮料。

抽动障碍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起病年龄以5-10岁最为多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比例为3-5 :1。

不就是小动作多吗?长大肯定就好了?

近年来抽动症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虽然国内外的研究者认为它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但随着疾病的发展将会影响其社会功能。

90-95%的患儿的抽动障碍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改善或消失,但在抽动症状出现的过程中,却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学习和身体上的不同损害。

比如:

心理上:因抽动行为出现害羞、自卑,回避人际交往。

学习上:在抽动行为的影响下,注意力下降,学习成绩下滑。

身体上:50%以上的抽动症患儿可能出现多动症、强迫症、情绪问题等行为障碍,这将导致病情加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

如何治疗抽动症?

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增加药物治疗,大多为心理行为治疗,帮助患儿舒缓压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家人可以做什么:

不要过于关注孩子的症状,相信孩子会慢慢变好!

别总是眨眼睛了!❌

你控制一下你的嗓子❌

帮助孩子忙碌起来,不再关注自己的症状。

运动、做家务、丰富业余活动

做好睡眠管理,保证充足睡眠。

营造舒适的睡眠氛围,睡前给孩子按摩放松,泡脚,喝一杯热牛奶等。

关注孩子在校状态,及时交流与疏导。

是否遇到他人嘲笑,是否有学习、人际交往压力等等。

陪伴孩子学会放松。

户外运动、瑜伽、画画、看电影等等。

抽动症自查

1.抽动症状每天都发生,持续超过2个月。

2.抽动部位增多,出现秽语。

3.同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强迫行为。

4.伴随焦虑抑郁情绪。

5.入睡困难、咬手指等等。

因此,我们要多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不要小觑任何一个动作。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如有疑惑可到儿科、神经内科、行为发育专科门诊就诊,必要时要到心理科进行心理疏导。

咨询电话:0791-86229120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