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邦家居以“中国智造”打开增量空间,给行业的转型启示

时间:2025-10-26 10:48:24 来源: 今日热点网


随着中国房地产未来增长空间受限,家装家居行业正在经历新一轮周期,增长也随之趋于缓和。但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降本增效措施下,以志邦家居为代表的头部企业,不断强化获客、转化、交付等基础能力建设,从而实现了深度挖潜。

志邦家居能呈现优异的经营成效,与其精准的业务布局和主动的策略调整密不可分。比如及时响应国家“好房子”政策,发布整家健康标准体系,抢占创新制高点;围绕整家一体化战略,聚焦竞争策略,构建能力底座,实现AI驱动下的数智化升级,以及在大宗业务方面加强精细化管理和应收管理,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业务成为亮点,上半年实现营收1.48 亿元,同比大涨71%。事实上志邦早在2014年就涉足海外,并以澳洲、北美为起点开展全球业务,2023年就在曼谷举行了全球战略发布会。这种前瞻性也为志邦家居的出海路径提供了从1到10的机遇,并打开了一个潜力增量市场,甚至开发出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

同时,志邦家居的出海也早已摆脱了早年相对单一的“产品出海”或者“低价出海”,而是用“智造 + AI” 重构了全球化的底层逻辑,也因此为中国家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样板,并成为整个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从 “规模出口” 到 “价值输出” 的认知重构

中国家居业的海外探索,曾长期停留在“产品代加工”或“单品出口”的初级阶段。中国家具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家具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仅 5.3%,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传统出口模式下的“薄利、低附加值”困境早已凸显。当国内市场增长见顶,“出海寻增量”成为必然选择,但如何避免重蹈“低价竞争”的覆辙,成为行业共同的考题。

志邦的实践给出了一个关键答案:跳出“卖产品”的思维定式,转向“售模式”的价值输出。其并未盲目铺开全球渠道,而是聚焦东南亚、北美、澳洲等市场规范、需求旺盛的核心区域,以“一体化家居解决方案”切入 —— 从设计适配到生产交付,再到本地化安装服务,覆盖全链路需求。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将“中国家居企业在定制领域积累的供应链能力、设计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服务体系,而非单纯依赖产品性价比。

对行业而言,这一转向的启示尤为关键:海外市场的 “第二曲线”,不在于追求出口规模的扩张,而在于找到“本土化需求与中国能力”的契合点。当多数企业还在为海外订单的“量”纠结时,先行企业已通过“模式输出”抢占了价值链高地,这正是家居出海从“突围”到“深耕”的核心差异。

AI 与智造破解全球化两大核心痛点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5 年全球定制家具市场规模预计达 36.8 亿美元,2024-2034 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 5.37%。一场中国定制家居的全球出海潮正悄然影响着行业发展轨迹。

对于志邦家居而言,定制正是其强项,甚至可以被称为基因——志邦是中国定制家居行业最早的开拓者之一,由定制厨柜起家,发展为至今的整家一体化定制家居公司,也因此拥有良好的上下游关系和行业领先的多品类布局,能为客户提供标准化、一体化的服务,也因此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

众所周知家居产品的“定制属性”,决定了其全球化面临两大天然难题:一是本土化设计的效率与适配性,二是跨区域交付的周期与品质稳定性。而志邦以“智造 + AI”为核心的技术布局,为行业提供了破局思路。

在本土化设计层面,AI 技术的应用重构了服务逻辑。传统定制设计需 8-9 小时出图,且难以快速响应不同市场的审美差异,而 AI 智能设计平台将这一流程压缩至 5-10 分钟,设计师得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聚焦于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沟通。这种“效率提升 + 精准适配”的组合,解决了行业“本土化设计成本高、响应慢”的普遍难题。本质上,是用技术降低了定制服务的全球化门槛,让中国家居企业的设计能力得以在不同市场快速落地。

在交付能力层面,智能制造则夯实了全球化的“底盘”。志邦的 4.0 智能工厂被业内视为 “黑灯工厂”,从入库到出库的全链路自动化操作,将产线自动化水平提升 70% 以上,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一半;AI 视觉检测技术更将精度稳定在毫米级,满足国际市场的严苛标准。这一实践并非个例,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家居制造业工业4.0技术渗透率已突破62%,柔性化生产线的普及率较三年前增长3倍。定制家居产品生产周期,已经从传统模式的45天压缩至7-15天,而产品良品率却提升至99.3%。

显然,志邦的技术投入并非孤立的“企业行为”,而是踩准了家居行业“技术赋能全球化”的趋势 ——AI 解决“前端设计适配”问题,智能制造解决“后端交付保障”问题,二者形成的 “双引擎”,正是破解家居全球化痛点的核心路径。

家居转型的 “三个不依赖” 原则

通过积极布局出海业务,以志邦为代表的中国头部家居企业,正在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但与之前的出海有所不同,这一次中国家居企业的出海,早已跳脱了价格竞争等低层次出海,而是从技术创新、重点深耕区域市场,以及长期主义等角度实现了完全焕新的出海。

以志邦家居为例,其出海实践之所以能成为行业参考,并非因其规模或增速,而是其验证了中国家居业转型升级的“三个不依赖”原则,这也使其实现了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跃迁,也为其他企业寻找“第二曲线”时提供了经验。

其一,志邦不依赖“低价竞争”,转而依赖“技术溢价”。传统出海模式中,中国家居产品常以“价格战”打开市场,却陷入利润微薄、抗风险能力弱的困境。而志邦通过 AI 设计、智能生产提升效率与品质,在海外市场实现毛利率提升,证明“技术驱动的价值竞争”才是可持续的路径。

其二,不依赖“单一市场”,转而依赖“区域深耕”。盲目覆盖全球市场易导致资源分散,志邦聚焦东南亚、北美等核心区域,甚至在泰国、马来西亚的高端公寓项目中打造标杆案例,这种“集中资源做透重点市场”的策略,避免了多数企业“出海即遇阻”的尴尬,也为行业提供了“精准布局优于规模扩张”的思路。

其三,不依赖“短期突围”,转而依赖“长期转型”。智能制造与 AI 技术的投入并非一蹴而就,志邦的全球化成果,是长期技术积累与模式打磨的结果。这也提醒行业,“第二曲线”不是应急的“出口跳板”,而是企业从“制造能力”到“系统能力”的全面升级 —— 需要持续投入研发、适配全球管理模式,而非短期追逐订单。

结语:从 “个案突围” 到 “行业转型” 的进阶

面对潜力巨大的海外市场,当前中国家居产业出海,正从“机会型探索”迈向“战略型深耕”。有权威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全球家具零售规模将达到近800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2%,到2029年将突破9254亿美元,这为包括志邦家居在内的中国家居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另外,志邦家居作为行业头部,在产业链、智能制造等体系化能力上具备竞争优势,其海外探索本身就是中国智造“走出去”的典型体现。当国内市场从“增量竞争” 进入“存量博弈”,海外市场的“第二曲线”并非简单的市场转移,而是竞争能力重构的必然结果——以 AI 破解本土化设计难题,以智能制造夯实交付能力,以模式输出提升价值链地位。

对中国家居产业而言,志邦的实践价值不在于“出海先锋”,而在于验证了“技术驱动全球化”的可行性 —— 当企业跳出“卖产品”的惯性思维,将“中国智造”的能力转化为全球化的服务与价值,才能真正突破传统出口的瓶颈。未来,家居出海的竞争,将不再是产品性价比的比拼,而是“智造能力 + 本土化服务 + 模式创新”的综合较量,这或许正是中国家居业从“制造大国” 迈向 “智造强国” 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