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瑶族之迹,品非遗之韵

时间:2023-08-15 16:42:11 来源: 今日热点网


红衣翻飞,舞出的是瑶族劳动人民智慧的善良;长鼓声动,响出的是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呼唤。为了响应国家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号召,深入挖掘民族特色非遗文化,8月12日晚,中国矿业大学语委办“筑梦红旅,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如意村,采访瑶族长鼓舞非遗传承人周主任,深入了解长鼓舞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随后参观长鼓舞表演并亲身体验,领略非遗长鼓舞的艺术魅力。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水口镇瑶都水街瑶家钩织坊,在传承人盘玉春女士的带领下,一针一线、一勾一挑,感受瑶家钩织的精巧与柔情。

首先,团队成员来到水口镇如意村村委会,对长鼓舞传承人周主任进行深度访谈。在访谈中,周主任介绍到,长鼓舞是瑶族的瑰宝,历史悠久,起源于瑶族“还盘王愿”祭祀仪式。长鼓舞有许多分类,其中“锣笙长鼓舞”会在庆丰收、祝爱情、祭祀求雨等情况下表演。目前,当地学校已经普及教授学生原生态长鼓,学生的课间活动由广播体操转变为长鼓操,体现长鼓舞向大众娱乐方式的转变。此外,周主任也为我们介绍了其他瑶族的礼节,如以酒、瑶族十八酿中的豆腐酿考验女婿等。接下来,团队成员参观了长鼓舞的排练现场并亲身体验,一睹长鼓舞之姿。“跳,跃,蹲,挫,鼓点激昂;旋转,翻扑,大蹦,仰腾,舞姿粗犷。”这是瑶族长鼓舞最大的特征,这十分考验表演者的手脚功夫。周主任亲自教授了小组成员雪山盖顶等舞蹈动作,让小组成员对长鼓舞富有民族特色的动作、节奏、风格有了更深体会。

为更深入地了解瑶族文化,感受民族特色底蕴,体会助农政策对当地产业扶持所产生的利民效益,理解“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中国矿业大学语委办“筑梦红旅,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到达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瑶家钩织坊进行参观学习。

永州市人大代表兼瑶家钩织传承人盘玉春向实践团成员介绍瑶家钩织工艺的历史。瑶家钩织工艺的产生时间,最早可溯源至瑶族始祖盘王的传说。唐宋时期钩织技艺开始兴起,唐代刘禹锡曾写诗描述道:“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到了宋代,瑶族刺绣工艺已日趋成熟。瑶绣形纹在漫长的演变进程中,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问,被人们赋于新的内涵,形成了新的寓意。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它不仅代表着瑶家人民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更象征着着“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团结起来”的强大凝聚力。。

在盘女士的指导下团队成员跟随盘女士学习了勾、绕、挑等基础的钩织技艺,面对面感受钩织技艺的精美和巧妙,体会到钩织过程的不易。通过这次的体验,实践团队成员深入理解了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优越性,与瑶族文化“面对面”,对非遗手工工艺品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团队成员将加强对瑶家钩织的学习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学习精美的瑶家钩织,弘扬独特瑶家非遗文化,感悟民族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长鼓舞舞蹈词汇丰富,历史悠久深厚;瑶族钩织设计精妙,作品生动,都是瑶族文化的缩影与瑰宝。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领略到了瑶族人民对自然、对生活浪漫而瑰丽的想象,也认识到非遗传承的窘境。“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坚定文化自信,是当代年轻人的使命与要求。只有炎黄子孙一同学习传统文化之韵,一同感受传统文化之精神,才能让更多璀璨明珠照亮前进征程,让凝聚在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自信化为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必将更加豪迈。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