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15日消息 大型农械开垦千里沃野,轻巧农机解放双手,高端人才扎根基层……各地正在科技的助攻下,确保耕作效益稳步提高,将文人笔下的“桃花源”变成现实。与其梦里问津,不如亲手建设!
(资料图片)
4月11日,央广网“云遇中国·千里追耕”联动直播走进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新引进的两台半自动化设备——嫁接机和点播机正忙碌着,切苗、接苗;高速点播、压穴、点种一气呵成。
春耕时节,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蔡岭镇的水田蓄满春水,两位农民坐着插秧机开进稻田,所过之处,秧苗整齐挺立。以往需要弓腰劳作一整天才能干完的活,现在只要开着农机转上几圈就可以完成了。
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蔡岭镇杨湾村,农民驾驶农机栽插早稻(央广网发 傅建斌 摄)
一台农机搞定一方水田,而在山西长治市沁县南里镇樊村,十余台大型机械轰轰前行,在百余亩土地上穿梭,犁地、翻土,便利的水利条件和科学的农田管理措施,让这里的春耕效率更高。
大型机械在春耕备播(央广网发 魏堃 摄)
南里镇樊村水土优势明显(央广网发 秦超 摄)
现代农业“水陆空”缺一不可。最近湖南省娄底市一连几日都是好天气,无人机在种粮大户的农田上空起飞,对稻田施入基肥。插秧机在一旁整装待发,等无人机一收工,就进入田间工作。整个过程省时、省力、高效。水稻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都实现了机械化。
无人机对稻田施入基肥(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同款无人机还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为春耕助阵,进行病虫害喷洒防治。
施秉县城关镇白塘村的农技人员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喷洒防治作业(央广网发 磨桂宾 摄)
室外“水陆空”,室内盖“小楼”。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秧苗住进了“小高层”。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全自动智能化育秧工厂内,巨大的循环运动式育秧苗床缓缓将一盘盘秧盘从“地上”送往“空中”,喷淋设备不时喷出水雾。在这里,一块显示屏可以一键解决湿度、温度和光照问题,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秧苗长在“空中” (央广网发 向宣垣 摄)
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查看秧苗长势 (央广网发 向宣垣 摄)
科技源于人才,哈工大医学与健康学院空间生物学效应团队博士生曾德永,7年来往返于实验室和实验田,培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
曾德永在实验室和稻田里(央广网发 哈工大供图)
曾德永为变异水稻做的标注(央广网发 哈工大供图)
好的经营模式也是“黑科技”的一环。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的农户,此时正忙于采摘、管护西红柿。当地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起了订单农业。
西红柿管护忙(央广网发 谢贵明 摄)
这是新时代的“桃花源”,科技、人才和政策,相得益彰,打造稳产增收的春耕图景。
河南省许昌市东城区的田间地头,绿油油的小麦如绿地毯般铺满大地(央广网发 阙韶辉 摄)
(央广网记者 李红笛 贾海元 汪晓青 邓玉玲 侯凯奇 王祎萍 任重 唐丽丽 任振国 马俊玮 夏莎 龚雯 实习生 杨煜婷)
头条 23-04-17
头条 23-04-17
头条 23-04-17
头条 23-04-17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6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5
头条 23-04-14
头条 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