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林场是浙江省内创办最早的林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开展林木良种选育工作的单位之一。
(资料图片)
多年来,林场通过科学育种、开展森林生态教育、发展林下经济等举措多方发力,不但森林资源储备稳步向好,更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长乐林场青峦叠翠,林海茫茫,林场副场长张建忠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树壮了,树种资源更丰富了。”
从最初的植树造林、艰苦创业,到积极创新、不断突破,创建于1910年的长乐林场,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以良种选育为核心、多元化发展的现代林场。目前,林场的林地面积达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已经成为浙江省选育树种最多、面积最大的良种基地。
坚持科学育种,丰富种质资源
张建忠告诉记者,良种选育一直是林场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松树和杉树是长乐林场最主要的两个品类。新中国成立之初,长乐林场引种湿地松、火炬松等,随后开始探索规模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树种经过了数次造林选育,最终形成了具有稳定优良性状的“高世代”优质树种。
林场50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里,一棵棵10厘米左右高度的树苗整齐排列着,通过上方的智能化喷灌装置,浇水可以精准调控;而在数字化种质资源库中,通过环境光照、温度、湿度等的精准设定,种子的贮藏时间大大延长……
以前,“三个石头垒个灶,一把雨伞过个夜”是老林场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张建忠记得,1985年入职时,偌大的林场里只有几间低矮的平房,育种工作也相对单一。“因为杉树和松树生产速度都比较快,而且用途广泛,所以是主要育种对象。”张建忠说,“那个时候首要考虑的是树高和胸径,以培育木材为主要目的。”
如今,林场的森林资源储备稳步向好。“十三五”时期,林场森林蓄积量从13.5万立方米增加到20.7万立方米,增长53.3%,亩均蓄积量达到11.9立方米。林场的林木良种基地更被原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杉木、火炬松良种基地”。
据介绍,通过专家指导、技术推广,目前,林场的松针叶束嫁接成活率已超过90%,美洲长山核桃成活率超过85%;此外,林场还培育出一大批良种种质资源,年生产浙江楠、浙江樟等各类优质种苗花卉50余万株。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奖二等奖……林场总部的橱窗里,展示着历年来获得的荣誉。据介绍,近年来林场的良种基地面积达3600余亩,建有种子园1000余亩、母树林411亩,累计收集保存种质资源近5300份,累计生产各类林木良种种子5万公斤,推广造林面积近150万亩。
开展科普研学,推进多元发展
“火炬松生长快,适应性强,它们的树皮往往是鳞片状开裂,呈现出黑色和暗灰褐色……”采访时,恰逢林场迎来一群可爱的小客人。他们歪着脑袋,认真听着杭州长乐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负责人吴家旅的讲解,时不时记笔记。
这是一群来自杭州市采荷中学的学生。像这样的研学活动,学校已和林场合作开展了近20年。
“林场必须实现多元化发展。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开展一些能够适应中小学教学需求的活动,便是探索的路径之一。”吴家旅说。
1998年,长乐林场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改制后,林场逐渐理顺了人员关系,建立起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用人和分配机制,还创办起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开始探索森林生态教育。
设计项目和课程,生态馆、植物馆等室内科普场馆相继落成,专业的科普培训员队伍日渐充实……如今,林场积极开发森林生态特色课程,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开展以生态科普、劳动实践、自然教育、森林拓展为主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和亲子假日活动等。
“林场免费向社会开放,可以随时参观体验,另外我们也会面向社会招募学员,有组织地开展各类体验活动。”吴家旅介绍,林场现在每年接待量可达30万人次,截至去年底已累计接待了来自1000多所学校的青少年学生350余万人次。
聚焦资源转化,助力乡村振兴
“保护是林地的第一要务,保护之外,更要带动群众一起致富。”说这话的,是林场营林部负责人徐永勤。依托传统林业发展多年的长乐林场,从2015年开始探索转型,发展绿色经济。
“村企合作的新模式,让文旅深度融合,也带动了老百姓增收。”徐永勤将目光投向了林场附近的余杭区长乐村。
远远望去,长乐村里满是浓浓绿意。除了苍翠挺拔的树木,绿油油的农田里,种植着青菜、黄瓜、番茄等各类蔬菜。劈柴、点火、烧油……袅袅炊烟升起,一群游客用刚刚采摘来的新鲜食材,在土灶前做起了“大餐”。
“现在客源多了,人气旺了,除了餐饮住宿,农产品也越来越火爆了。”长乐村村民斯伟明说,林场与村子合作,大家的收入比之前提升了不少。
游客不仅能够在林场内游览秀美的自然风光、获得科普教育,还可以在当地村民的特色农田里当一回“新农人”。
现在,林场已经培养起自然教育师100余名,除了林场自身的培训辅导员之外,不少都是当地村民。拥有农林业生产技能的他们,还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除了可以服务长乐林场生态教育板块,他们中的很多人也积极投身当地乡村旅游。
徐永勤给记者算了笔账,通过大力培育森林康养、乡村文旅、绿色金融等产业项目,林场每年为当地带来近60万人次客流量的同时,也为当地提供了100余个工作岗位和近300个临时就业机会。“我们不仅拓展了内容形式,也带动了辅导员与农户间的人员互补,助力乡村振兴。”徐永勤说。
头条 22-08-16
头条 22-08-16
头条 22-08-16
头条 22-08-16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5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3
头条 22-08-12
头条 22-08-12
头条 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