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热热热热热!
近期持续高温
多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13日6时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预计7月13日白天,陕西南部、黄淮南部、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江南、华南等地有35℃以上高温天气。
其中,安徽、江苏中南部、上海、湖北西部和东部、湖南大部、江西、浙江、福建大部、四川东南部、重庆、贵州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
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四川东南部、重庆大部、云南东北部局地可达40℃以上。
连续高温下中暑事件频频发生:
浙江多人确诊热射病
南京装修工人出现热射病
四川华西医院1天收治3例热射病
......
据报道
多人确诊热射病并已有死亡病例!
请注意
“热死个人”绝非玩笑
那么,到底什么是热射病?
和中暑有什么区别?
怎么识别?
又要怎么预防呢?
1
热射病到底是什么
根据2019年首发于《解放军医学杂志》网络版的《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热射病”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致命性疾病,是指暴露在热环境或者剧烈运动导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
热射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
当温度过高时,人体中的水分和电解平衡会遭到破坏,引发头晕、胸闷等一系列身体不适,这种情况称为中暑。
“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
轻度中暑的症状是恶心、头昏、乏力等。这个时候,要提高警惕,哪儿凉快就哪儿待着。
重度中暑也要分为三个阶段:热痉挛,因为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的丢失,出现身体抽搐、意识不清等症状;更严重的演变成热衰竭,高温持续不下,脏器功能障碍;最严重的就是热射病,内脏的温度超过42℃,出现了细胞功能障碍。
热射病指的是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
通常表现为高热、体温达到40℃以上、皮肤干热无汗、神志障碍、脏器衰竭等。如得不到及时妥善救治,热射病病死率介于20%至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
2
热射病预防重点人群
需预防热射病重点人群主要有两种:
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
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通常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 不一定暴晒才会得热射病 //
很多人认为,中暑仅仅和温度高有关系,其实不然。
人体对热的感觉不完全取决于温度,也与湿度等气象因素有关。当空气湿度达到80%至90%时,汗液很难散发,此时哪怕空气温度只有32℃左右,人体也会感觉到不适。当相对湿度下降到30%的时候,人体的耐高温能力甚至可以达到38至39℃。
此外,在温度和湿度相同的条件下,所处的通风环境越好,人体对高温的耐受程度也会越高。另外,个人体质、阳光直射、工作环境等因素也会对人体热量散发多少,身体调节机能是否处于良好状态产生影响。
千万不要走进一个误区,不是只有长期在大太阳下曝晒的体力劳动者才会患有热射病,年老体弱的城市居民,长期处于闷热的环境中,也有患此病的可能。
3
怎么预防和救治
预防很重要!!!
老人、小孩和户外工作者等特殊人群是“热射病”的高发人群,预防时请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
尤其尽可能减少在正午高温时段外出,避免长时间的直晒。如无法避免,要更加注意身体变化,必要时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
加强通风,保持合适室温:
在高温时段可适当开空调调节室温,最好控制在26℃左右。尽可能保持室内通风,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否则室内外温差过大会减弱人体对高温的耐受程度和抵抗力。
长时间直晒需做好防护:
炎炎夏日,室外活动一定要做好防暑准备:如防晒遮阳、多喝淡盐水等,多休息且尽量保持生活规律。也不要在封闭的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
及时救治
高温高湿环境中,如果出现心跳加速、头晕、头痛、呼吸急促等中暑症状,要尽快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
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就意味着中暑症状很可能危及生命:
头晕、搏动性头疼、恶心、极高的体温(口腔体温大于39.5℃)、皮肤红热且干燥无汗、怕冷、快速沉重的脉搏、意识模糊、口齿不清、不省人事等。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救治:
降温:
将病人移到阴凉的地方,可以用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可用凉水擦拭病人的身体,有条件的话也可以用凉水浸泡病人身体等。
监测病人的体温:
坚持努力帮助病人降温直到体温降到38℃。
呼救:
及时拨打120、110等寻求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注意!不用给病人喝水!!!
有时,病人的肌肉会因热射病发生不自主的抽搐。发生这种情况时,要阻止病人伤害到自己。不要在病人的嘴里放任何东西,不要试图喂液体给他/她补充水分。如果发生呕吐,请翻转病人的身体使其侧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
// 提醒!以上自救措施并不能真正替代医疗救治的作用,要尽快让病人得到专业救治 //
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综合央广网、中国气象报报道
头条 22-07-13
头条 22-07-13
头条 22-07-13
头条 22-07-13
头条 22-07-13
头条 22-07-13
头条 22-07-13
头条 22-07-13
头条 22-07-13
头条 22-07-13
头条 22-07-13
头条 22-07-13
头条 22-07-13
头条 22-07-13
头条 22-07-13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2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1
头条 22-07-10
头条 22-07-10
头条 22-07-10
头条 22-07-10
头条 22-07-10
头条 22-07-10
头条 2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