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真的老黄牛拉着年代久远的板车,栩栩如生的骏马匹配古色古香的马车,倔强的驴儿围着石磨盘俯首无声,土坯垒砌的农房、鸡舍上茅草迎风招展,水车、木梨、纺车、马灯、秤砣、砖模、猴艺箱……那些与农村农民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各式器具被废弃后,一一陈列在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施庵镇宋张村村民王会岑家里。
他用30年时间搜罗万余件老物件,只为留住农村文化,记住乡愁。“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小时候家里极其贫困,对农耕老物件有着深厚的感情。最早搜集的老物件,是30年前施工时在工地旁废弃的一架无主木犁,看着它常年风吹雨淋即将朽坏,我不忍心,就搬运回来,后来积累的越来越多。”
对农耕老物件的“抢救”,王会岑一发不可收拾。原本干净整洁的三层小楼,里里外外摆满了各式各样代表农村记忆的器具。石磨、马车和牛车,只是他搜集的老式大物件的代表,反映80年代以前,乃至明清以前部分朝代的水车、石蹍、织布机、大麻油灯具、蓑衣、状元书箱、砖模、十二生肖秤砣、中药柜、剃头挑子、猴艺箱、提线木偶、砖模、铜钟、石臼、风箱、黑白电视机、弹力型油印机、手摇发电机、盆碗甁罐等不计其数。
当他了解到邻县一位农户家中有一架500年左右的祖传马车时,便反复奔走在两县之间。“当时那家农户因马车是祖传下来的,不是很情愿卖给我,但看着它在室外风吹雨淋,过不了几年可能就劈柴烧火了,我就给人家说我自建了农耕博物馆,放在我这能让更多人了解农耕文化,多次沟通后我花大价钱才买回来。”王会岑抚摸着马车说:“这些农用工具在大多数农户家得不到有效利用和保护,损坏后就是文化的流失。随着我收藏的各式老物件越来越多,有少部分是人家遗弃后送过来的,本来人家不要钱,但我觉得不是我的东西拿了心里不安,最终大家犟不过我,多少都收取一些费用。但大部分东西是我东奔西走掏钱买回来的,就像这架马车一样。”
他的农耕博物馆藏品丰富,但受到自身文化程度的局限性,并未分门别类得以科学保护。虽然略显杂乱,慕名前来的参观者还是络绎不绝,免费参观、义务讲解只为更多人了解农村。“你瞅你收这破破烂烂的、没人要的东西放在屋里,今天这个来看、明天那个来看,叫我在家守着,地都种不成。自己还花钱把这东西买下来,又免费让人家观看,你图的啥?”面对妻子的满腹怨气,王会岑没有动摇。这些老物件在别人眼中没啥经济价值,但在他心里,每一个物件都有农村的一份历史,一份记忆,一份文化,一份乡愁。
用王会岑的话来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但退出视野的老物件是自古以来农村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农村文化的根。我收集它们,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记住乡愁,和现在的幸福生活形成对比、珍惜幸福。但仅靠我一个农民的力量来留住乡愁、留住农耕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为乡村振兴做一份贡献。”(杜明)
(责任编辑:王怡蓓)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
头条 21-12-08
头条 21-12-07
头条 21-12-06
头条 21-11-30
头条 21-11-26
头条 21-11-25
头条 21-11-24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19
头条 21-11-19
头条 21-11-18
头条 21-11-18
头条 21-11-17
头条 21-11-16
头条 21-11-16
头条 21-11-15
头条 21-11-15
头条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