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堂课很“学术派”,语音课反而不适合它,所以今天耳朵无福消受了。
问:一张高考语文试卷最难的一道题是什么?
答:不是作文,不是小说,不是古诗文,而是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什么鬼?
请看,它长这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正是习惯成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特殊语言以约定俗成的语义,赋予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脸谱的构图章法与中国画一样,讲究疏密、穿插、虚实、均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致,有谱有法。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戏曲产生于民间,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建筑彩绘和雕刻等,都有戏曲人物形象,其中戏曲脸谱艺术也是民间美术经常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基本上是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相一致的。但有时也有与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民间美术中感情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不一定符合科学规范,但却能传神写意。这样一来,脸谱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了。脸谱给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又给脸谱提供了可供吸取的丰富营养,而且民间美术为脸谱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戏曲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
脸谱艺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与戏曲艺术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使富有民族性的脸谱艺术,更加辉煌灿烂。(选自2011年2月《黄梅戏艺术》,有删节)
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戏曲脸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脸谱属于戏曲文化现象的范畴,其文化意蕴和历史内容都很丰厚。
B.戏曲脸谱作为一种文化语言,或供娱乐之用,或便于戏曲演员与观众对话。
C.戏曲脸谱有其约定俗成的含义,脸谱的不同色彩往往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D.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使戏曲脸谱中折射着诸多中国传统文化。
2.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戏剧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一项是( )
A.戏曲脸谱可以用色彩表现人物性格、品德节操,同时承载者寓褒贬、别善恶、扬正气以及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
B.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了人物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
C.戏曲脸谱和中国书法都有谱有法,在勾画、构图、笔法等三方面有相似之处,依次为程式化特征、讲究布局、讲求节奏。
D.戏曲脸谱艺术为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使戏曲人物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戏曲脸谱的审美之所以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是因为戏曲艺术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
B.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大多是相同的,而那些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都是自由发挥和再创造的结果。
C.戏曲艺术汲取了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的长处和优点,又有所发展和创新,超越了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高度,审美价值提升。
D.作为人类文化精品的脸谱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继承和发展好戏曲脸谱艺术,它才能拥有更辉煌灿烂的未来。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陕西省模拟题
答案
1.B
2.A
3.C
看到了吧,毫无颜值的一道题,文学色彩荡然无存的一道题。
何德何能出现在高考的第一门第一题?
旮旯老师为你分析一下这道题的前世今生
让我先把它打回原形。
论述类文本的前身是科技说明文,那时它还只是一个只需要与原文对比找错就能做对的“单纯boy”,说白了就是“大家一起来找茬”的游戏而已。
曾几何时,画风突转,由“拼眼力”发展到了“拼逻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因为我们的高材生去了大学都不会写毕业论文……,其实,高材生们在高中时,议论文写得就是自己的观点也立不住,别人的观点驳不倒,后遗症延宕到了高校而已,因为中学就没进行过系统的逻辑训练,考大学却要直接考查逻辑,这就尴尬了。
面对这样的尴尬我们该怎么办?
你到市面上买到的教辅、网络上看到的各种复制粘贴文,对于你解题不仅全是废话,没有丝毫帮助,而且还会增加你的困难,比如里面会教你:要仔细看,要沉着看,要慢慢看,要对比看……它们还很贴心的总结了各种方法:错误类型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信息残缺、以偏概全、意思出入、绝对化、推断不当、因果不当……你做题的时候会把各种错误类型都背一遍吗?还是填完ABCD后,还要在边上写出错误类型叫做“无中生有”?所以这些方法根本不是来帮你的,而是来害你的。
那真正的方法是什么?
一、读两遍
二、用笔读文章
听我给你一一解释
一、读两遍
阅读理解,不阅读就想直接理解,白日做梦。读一遍,不解决问题,读十遍,考试不允许。两遍正好,但是关键是,这两遍的分工是什么?绝不是傻傻的读两遍,第一遍,要一心三用,
读第一遍要做三件事
(1)弄明白全文在说什么(这个只需要1秒钟),弄明白每段在说什么(这个看小学概括段落大意的功底)
(2)段与段之间什么关系,又分别和主题什么关系(难度不大,初中水平,但很多人没有这个意识)
(3)要对文中各种论证方法极其敏感,如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等
读第二遍,轮到读题目了,然后对照选项回归原文查找答案。开始抠字眼(送分题),抠逻辑(送命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来源:大部分是自然科学、文学、美学、哲学、历史的论文,既然是论文,几乎没有文采,相伴的就是逻辑,所以我在训练我的学生做这类题之前,会学习一些简单的逻辑知识,例如
1、达尔文说人是猴子变的
2、达尔文是人
3、达尔文是猴子变的
请问这个三段论逻辑哪里出错了
没有逻辑训练,这种题真的是架空的,而且要把你的思维变成出题人的思维,这就需要多做题,强烈建议多做高考真题,因为某些水平堪忧的老师出的模拟题里,有些题目思维混乱又模棱两可,让考生无所适从,让讲解的老师也无所适从,只会无奈的告诉你:这个选项你想多了或者你再多想想……
二、用笔读文章
不是闭着眼,而是眼手共用,如果不用笔划出关键信息,这种文章看十遍脑子里也是一片空白,但如果你觉着句句都重要,把全文都划下来,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那么划什么就成了关键,请看原文中我标的关键词,你会发现这些词并不多,却能帮我定位,让我能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而且还能帮我理清思路,多好。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
头条 21-12-08
头条 21-12-07
头条 21-12-06
头条 21-11-30
头条 21-11-26
头条 21-11-25
头条 21-11-24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19
头条 21-11-19
头条 21-11-18
头条 21-11-18
头条 21-11-17
头条 21-11-16
头条 21-11-16
头条 21-11-15
头条 21-11-15
头条 21-11-15